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2004年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11:52:46  浏览:84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2004年修正)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



  (2002年10月31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4月14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房地产登记行为,保障房地产交易安全,维护房地产权利人的
  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房地产登记。
  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房地产登记,是指房地产登记机构依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土  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他项权利和其他依法应当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  事项进行记载、公示的行为。  
  本条例所称房地产权利人,是指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他项权利  等房地产权利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
  第四条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房地资源局)是本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地产登记管理工作。  
  市房地资源局所属的上海市房地产登记处(以下简称市登记处)负责本市房地产登记的日常工作。区、县房地产登记处受市登记处委托,具体办理房地产登记事务。  
  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市房地资源局对区、县房地产登记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
  第五条市房地资源局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房地产登记册和登记信息系统,制作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并制定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  
  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和登记信息系统的要求,对房地产登记册进行记载、公示。 
  房地产登记工作人员应当经统一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六条因下列情形之一进行房地产登记,有关当事人双方应当共同申请:
  
  (一)买卖;
  
  (二)交换;
  
  (三)赠与;
  
  (四)抵押;
  
  (五)设典;
  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第七条下列情形之一进行房地产登记,由房地产权利人申请:
  (一)以划拨或者出让、租赁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二)经批准取得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新建房屋;  
  (四)继承、遗赠;
  (五)行政机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土地使用权争议处理决定;
  (六)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
  (七)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调解;
  (八)本条例第三十二条所列情形;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两人以上共有房地产的登记,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  
  第九条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地产登记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当事人的委托书。  
  第十条申请房地产登记的,应当提交规定的申请登记文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
  件齐备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即时出具收件收据,申请日为受理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尚未齐备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书面告知补正要求,申请登记文件补齐日为受理日  。
  第十一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登记申请的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定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登记申请的受理日为登记日。
  第十二条申请人可以在房地产登记机构将房地产登记内容公示前,撤回登记申请。
  第十三条依法登记的房地产权利受法律保护。  
  未经登记的房地产不得转让。  
  同一房地产上设定两个以上的房地产他项权利和其他依法应当登记的房地产权利的,依  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登记日的先后确定其顺位。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
  第十四条土地使用权未经初始登记的,该土地范围内的其他房地产权利不予登记。 
  房屋所有权未经初始登记的,与该房屋有关的其他房地产权利不予登记,但依据本条例规定申请预告登记的情形除外。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
  (一)房地产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
  (二)不能提供有效的房地产权属证明的;
  (三)非法占用土地的;  
  (四)属违法建筑或者临时建筑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予登记的,或者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登记条件的。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国家机关可以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向房地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  
  (一)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对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依法实施财产保全等限制措施;
  (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批准建设用地、房屋拆迁许可、商品房预售许可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决定。  
  第十六条屋租赁合同等与房地产权利有关的文件,当事人可以向房地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备案。
  第十七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当事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文件或者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对房地产登记册进行记载,并永久保存。  
  房地产登记册应当对房地产的坐落,房地产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房屋和土地的面积,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方式、期限和用途,房地产他项权利,房地产权利的限制等进行记载。  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应当保持一致。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一致的,以房地产登记册为准。 
  第十八条房地产权利人发现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有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申请更正的事项涉及第三人房地产权利的,有关的权利人应当共同申请。  
  房地产登记机构发现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有误的,应当书面通知有关的房地产权利人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更正手续;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更正手续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可以依据申请登记文件或者有效的法律文件对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予以更正,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
  第十九条房地产权利的利害关系人认为房地产登记记载的土地使用权人、房屋所有权人与实际状况不一致的,可以持与房地产权利相关的文件,提出登记异议。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在受理登记异议申请的当日,将异议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以警示第三人,该登记满三个月失效。 
  第二十条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房地产权证,由市房地资源局颁发。房地产他项权利和其他依法应当登记的房地产权利的登记证明,由市登记处颁发。  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是房地产登记的凭证,不得涂改。  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破损的,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换发。房地  产登记机构换发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前,应当查验并收回原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
  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灭失的,房地产权利人可以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补发,补发  的房地产权证书、登记证明上应当注明“补发”字样。自补发之日起,原房地产权证书、登  记证明作废。  
  第二十一条房地产登记册可以公开查阅、抄录和复印;申请登记文件可以供有关当事人查阅、抄录和复印。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
  第三章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
  
  第一节初始登记


  第二十二条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申请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
  (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土地租赁合同;
  (四)地籍图;  
  (五)土地勘测报告。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权利人申请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已付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证明。出让、租赁土地使用权年限届满后,经批准续期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重新办理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
  第二十三条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或者依法取得集体所有的非农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申请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
  (四)地籍图;  
  (五)土地勘测报告。  
  第二十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一)申请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记载的土地使用人;  
  (二)申请登记的土地使用范围、位置、面积、用途与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租赁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地籍图、土地勘测报告的记载一致;
  (三)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四)不属于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所列的情形。  
  第二十五条新建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房地产权利人应当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记载土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五)竣工验收证明;
  (六)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
  (七)房屋勘测报告;  
  (八)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
  第二十六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土地使用权人;
  (二)申请初始登记的房屋坐落、用途、幢数、层数、建筑面积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并与记载房屋状况的地籍图、房屋勘测报告一致;
  (三)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四)不属于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所列的情形。  
  第二十七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初始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初始登记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第二节转移登记


  第二十八条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申请转移登记:
  (一)买卖;
  (二)交换; 
  (三)赠与; 
  (四)继承、遗赠;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第二十九条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四)证明房地产权属发生转移的文件;
  (五)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
  第三十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转让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权利人,受让人是有关证明文件中载明的受让人;
  (二)申请转移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
  第三十一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转移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转移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第三节变更登记


  第三十二条经登记的房地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在事实发生后申请变更登记:  
  (一)房地产用途发生变化的;
  (二)房地产权利人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化的;
  (三)土地、房屋面积增加或者减少的;
  (四)房地产分割、合并的;  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第三十三条申请房地产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四)证明发生变更事实的文件;
  (五)根据登记技术规范应当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
  第三十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权利人;
  (二)申请变更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变更登记的内容与有关文件证明的变更事实一致;
  (四)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
  第三十五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变更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变更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通知房地产权利人领取房地产权证书;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节销登记

  第三十六条屋因倒塌、拆除等原因灭失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在灭失事实发生后申请注销房地产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四)房屋灭失的证明。  
  第三十七条出让、租赁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依法终止的,原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申请注销房地产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四)证明土地使用权依法终止的文件。 
  第三十八条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抛弃而终止的,房地产权利人应当申请注销房地产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第三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申请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房地产权利人;
  (二)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注销登记的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
  第四十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注销房地产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注销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第四十一条房屋灭失或者土地使用权依法终止后,当事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房地产登记机构可以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文件,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 
  第四十二条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因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征收、收回、没收等行为终止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持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件办理注销房地产登记。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原房地产权证书作废。

  
  第四章地产他项权利登记


  第四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申请房地产他项权利设定登记:  
  (一)抵押;  
  (二)设典;  
  (三)其他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房地产他项权利。  
  第四十四条申请房地产抵押权设定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权证书; 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抵押合同。  
  第四十五条申请房地产典权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权证书;
  (四)设典合同。  
  第四十六条登记的房地产他项权利发生转移、变
  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当事人应当申请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证明;
  (四)证明房地产他项权利发生转移、变更或者终止的文件。  
  第四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的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申请人是设定房地产他项权利的当事人,且其中一方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房
  地产权利人;  
  (二)申请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范围内;
  (三)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
  第四十八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通知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及其转移、变更登记的权利人领取登记证明,或者书面通知房地产他项权利注销登记的申请人原登记证明作废;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第五章预告登记


  第四十九条房屋尚未建成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人可以申请预告登记:  
  (一)预购商品房以及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的转让;
  (二)以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三)以房屋建设工程设定抵押及其抵押权的转让;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
  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的登记,一方当事人未提出登记申请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预告登记。  
  经预告登记后,当事人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或者房地产他项权利的优先请求权。
  本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的预告登记,自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之日起满两年,当事人未申请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或者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的,该预告登记失效;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预告登记,自登记之日起满两年,当事人未申请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或者房地产他项权利登记的,该预告登记失效。  
  第五十条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  
  预购商品房发生转让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转让合同。  
  第五十一条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或者不符合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转让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转让的预告登记。  
  已经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不得重复办理预告登记。  
  第五十二条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  
  (四)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五)抵押合同。  
  预购商品房抵押权发生转让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转让合同。 
  第五十三条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抵押权的预告登记。
  
  第五十四条请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应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记载土地使用权状况的房地产权证书;
  (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五)房屋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或者施工总承包合同;
  (六)抵押担保的主债权合同;
  (七)抵押合同。  
  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发生转让的,申请预告登记时,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文件外,还应当提交转让合同。  
  第五十五条方申请预告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三)证明房地产权利变动的法律关系已经形成的文件。  
  第五十六条经预告登记的房地产权利依法终止的,当事人应当申请注销预告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
  (一)申请书;  
  (二)身份证明;  
  (三)证明经预告登记的房地产权利终止的文件。  
  第五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的预告登记及其注销登记的申请,应当准予登记:  
  (一)申请登记的房地产在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范围内;
  (二)申请登记事项与房地产登记册的记载不冲突;
  (三)申请人符合本条第二款的规定。  
  预告登记及其注销登记的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
  (一)申请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的,申请人一方应当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记载的房地
  产开发企业,另一方应当是商品房预售合同载明的预购人;
  (二)申请预购商品房转让预告登记的,申请人一方应当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商品
  房预购人,另一方应当是预购商品房转让合同载明的受让人;
  (三)申请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设定预购商品房抵押权的当
  事人,且抵押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商品房预购人;
  (四)申请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设定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
  的当事人,且抵押人是房地产登记册记载的土地使用权人;
  (五)申请注销预告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原预告登记的当事人;
  (六)单方申请预告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是房地产权利变动法律文件记载的一方当事
  人。 
  五十八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预告登记及注销登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完成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将有关事项记载于房地产登记册,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
  第五十九条新建商品房所有权初始登记后,商品房预购人应当申请房地产转移登记。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的,房地产转移登记后,其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
  第六十条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其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
  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时,其抵押物范围不包括已经办理预告登记的预购商品房。


  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房地产登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房地产登记错误,给房地产权利人造成损失的,由市房地资源局或者市登记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第六十二条房地产登记申请人提交错误、虚假的申请登记文件或者申请登记异议不当,给房地产权利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第六十三条当事人伪造房地产权证书的,由市房地资源局依法没收伪造的房地产权证书,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
  第六十四条市房地资源局和市、区县房地产登记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市房地资源局、市登记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对本市房地产总登记时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当事人可以凭房地产权属来源证明,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  
  房地产登记机构受理登记申请后,应当向有关部门核查,并将有关情况在本市主要报纸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告;公告六个月期满无异议的,应当核准当事人的登记申请。  
  第六十七条本条例施行前依法颁发的房地产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继续有效。  
  第六十八条本条例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的决定


  (2004年4月14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作如下修改:
  
  一、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预购商品房以及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的转让;”
  
  二、第五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预购商品房未经预告登记的,或者不符合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预购商品房转让的,不予办理预购商品房转让的预告登记。”
  
  本决定自2004年4月20日起施行。《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重新公布。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般伤害导致特异体质被害人死亡应属意外事件
作者:聂仲起、李华民、李旺城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刘某,男,37岁,某铁路局工人。
2002年12月20日16时许,犯罪嫌疑人刘某与同事胡某下班后,到一饭店喝酒吃饭。酒后,二人在同住的房间内,因琐事发生口角。刘顺手从床下拿起一根工作用的铁撬棍(长约1.7米,直径约3公分),朝胡某左右摆动抡打,将胡打倒。后刘某伙同他人将胡某送往医院,胡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报告显示,死者胡某前额部左侧皮下出血,符合钝器伤的特点,分析为钝器作用所形成。对照《人体轻伤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该部位未构成轻伤。通过进一步对胡某的左前额部出血区进行解剖与检查,发现硬脑膜完整,脑组织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以双颞及基底部为重,基底节池区可见积血及血凝块,将血凝块去除后可见前交通支动脉有一囊状血管瘤,瘤体上有一小破口,小脑扁桃体疝形成,颅底未见骨折。 尸检表明,胡某是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颅压增高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压迫脑干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胡某死亡的直接原因。结合案情分析,胡某是因刘某用撬棍抡打其头部诱发血管瘤破裂而死的,刘某的抡打行为是胡某死亡的诱因。
二、分歧意见
关于刘某行为的定性,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属意外事件,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理由为:(1)被害人胡某头部支动脉长有一囊肿血管瘤,即使没有外伤,只要有情绪激动或者其它原因,也可导致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2)刘某只是一时性急,随手拿起平时所用的劳动工具,向胡某摆动,无意识地打到了胡某的头上。被害人胡某的外伤仅是前额部左侧皮下出血,伴有挫伤和左前额皮下出血,尚未达到轻伤标准;(3)刘某并不知晓被害人胡某头部长有血管瘤,不可能也不应当预见对方受到这点外伤或精神刺激就会导致死亡的严重后果。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理由是:(1)刘某用铁棍抡打对方,应当预见自己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胡某非伤即亡的结果;(2)被害人胡某虽患有疾病,但其在被刘某打伤之前并无异常表现,正是因为刘某的殴打行为才使被害人情绪激动,同时受到外力打击,导致血管瘤破裂死亡。
第三种意见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理由是:(1)刘某明知自已的行为会使对方造成伤亡后果,被害人或伤或亡均应在其主观可预见的范围之内,刘用铁棍打击对方行为,反映了其伤害对方的主观故意;(2)在客观方面,确实由于刘某的打击行为致胡情绪激动、头部受外伤,并诱发其血管瘤破裂后死亡,因此,刘某击打被害人胡某的行为,与胡某的死亡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评析意见
本案特殊之处在于,被害人胡某属特异体质之人,该种人因身体内已潜伏有疾病根源而与健康人体质有异,这种根源一旦受到外来打击或刺激即导致疾病发作。具体到本案,对于被害人胡某死亡之结果,犯罪嫌疑人刘某应否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责任,笔者同意前述第一种观点。刘某对于被害人胡某的特异体质是无法预见的,虽然其行为导致被害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造成颅压增高,形成小脑扁桃体疝,最后因小脑扁桃体疝压迫脑干致胡某呼吸循环衰竭而亡,但刘某在主观上对胡某的死亡没有过错,被害人胡某的死亡属意外事件,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具体理由如下:
1、从刘某行为的主观方面看,对于被害人胡某的死亡结果,刘某没有过错。本案中,是否应由刘某承担刑事责任,关键是看犯罪嫌疑人对胡某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者过失。我们知道,在刑法学理论上,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无论哪种过失,都必须以行为人“应当预见”、“可以预见”为前提条件,即对危害结果有“预见能力”。而本案中,被害人胡某年轻力壮,虽然患有囊肿血管瘤,但平时毫无征象,胡某的同事们均不知其患有此病,因此犯罪嫌疑人刘某对可能导致的胡某死亡的后果是无法预见、也不可能预见的。刘某与胡某系同一班组工友,尽管在胡某死亡之前,与刘发生了一定矛盾,但二人尚未达到相互要致对方到伤亡程度的地步。
2、从刘某客观行为看,虽然犯罪嫌疑人刘某对被害人胡某实施了用铁棍击打行为,并造成胡某轻微伤,与胡某的死亡结果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行为与结果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其中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根据法医鉴定,刘某打胡某所造成的损伤结果不构成轻伤。司法实践中,如果以伤害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受害人的伤情必须达到轻伤标准以上,这己成定论。本案中刘对于胡某的这种伤害结果,尚未达到追究刘某刑事责任的程度,因此,应排除刘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案刘某的行为即属于这种情况,因认定为意外事件。综合全案,从伤害结果上看,不能认定刘某属故意伤害;从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分析,不能认定刘某属过失致人死亡,因此,刘某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刘某应对胡某的死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重申中小学校不准代办学生保险规定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重申中小学校不准代办学生保险规定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近几年,中小学学生社会保险有了很大发展,对保障中小学生人身健康、减轻学生及其家长经济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发现一些地方的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存在着强行推行保险和代办学生保险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管理,规范教育收费
行为,现重申: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8号)“所有与学生有关的社会保险,均由学生及其家长自愿到保险机构办理。学校及其教职人员一律不准代办”的规
定,不准以任何形式代办学生保险。
二、原国家教委《关于在全国教育系统进一步开展人身保险业务的联合通知》(教行〔1995〕3号)已于1997年8月14日经原国家教委党组撤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此为依据,代办学生保险。
三、鉴于中小学生社会保险有利于减轻学生因意外伤害和患病而造成的家庭负担,有利于加强学生安全保健教育工作,学生及其家长可在自愿的前提下,自行到各级保险机构办理。
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中小学校不准代办学生保险规定执行情况的检查。凡违反规定和上述要求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情节严重的,特别是以学校创收为目的产生很坏影响的,要追究学校领导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1998年6月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